马爽 中国证券报·中证网

  近期,全球大米价格上涨引人注目。数据显示,7月全球大米价格指数已升至近12年来最高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印度大米出口政策收紧是本轮国际大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。近期国际大米价格暴涨,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大米进口预期,但整体看,我国大米自给自足,国际米价走势对我国市场影响有限,国内市场供需面仍是国内粮食价格的主导因素。

  国际米价大涨

 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发布的数据,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已涨至129.7,为近12年来最高点。文华财经数据显示,截至8月30日,美稻米期货主力合约7月12日以来累计上涨13%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供应端带来的扰动,是本轮大米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。

  “近期国内大米价格飙升,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分别于7月20日和8月27日连续颁布关于大米出口的相关禁令和措施,造成国际大米进出口贸易严重受挫,推动国际大米价格迅速达到历史高位。”中华粮网高级分析师孙开源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“根据USDA统计,全球开展大米进口贸易的国家接近100个,近年来年进口大米超过10万吨的国家有70多个,所以印度限制大米出口之后,对全球大米价格影响明显。”

  “印度大米出口占到全球出口总量的40%以上,自印度决定限制供应以来,泰国和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价格都出现攀升。”卓创资讯稻米分析师胥昕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。

  实际上,不仅是大米,7月份国际玉米、小麦价格均出现一波上涨行情。7月中下旬,国际玉米价格出现明显上涨,月内高点出现在24日596.25美分/蒲式耳,较7月初价格涨76美分/蒲式耳,涨幅达15.41%。7月中旬,美国小麦价格低位反弹,连续8个工作日上涨,从659.5美分/蒲式耳上涨至782美分/蒲式耳,涨幅为18.57%。不过,进入8月,国际小麦、玉米期货价格纷纷走弱,回吐7月涨幅。

  我国粮价平稳运行

  国际米价飙升之际,会否影响中国米价及“米袋子”安全?

  对价格的影响似乎是不可避免的,但不应高估。“我国采取的是大米进口配额制,每年都会采购一部分国际大米补充国内市场,一方面是增加国内品种调剂,比如,我们熟悉的泰国香米等,丰富居民消费;另一方面是利用国际大米价格优势,适当调节国内大米加工和生产成本。尽管近一段时间国际大米价格暴涨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大米的进口预期,但很难对我国大米市场结构带来实质影响。”孙开源表示,“对我国来说,虽然每年也有一定规模的大米进口,但进口大米相对于自身产量,比例很低。”

  国际米价上涨导致我国进口积极性有所下降。海关数据显示,7月份我国稻米进口量为10.10万吨,环比减少40.08%,同比减少79.80%。2023年1-7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90.66万吨,累计进口量同比减少53.27%。从国内大米进口用途来看,少量高端大米进口用于品种调剂,部分低端碎米进口用于饲料原料生产。总体上,国内大米可以实现自给自足。

  “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%以上,稻谷年产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,并且多年产大于需,库存充裕,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,价格一直保持平稳运行。”胥昕表示,国内大米市场和海外的联动性很低,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相对较小。

  展望后市大米价格走势,孙开源认为:“印度并没有达到严重减产且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程度,事实上也仅仅是可供出口的大米水平不及往年。在此背景下,国际大米价格上涨能持续多久,值得观察。”

  他表示,对国内粮食期货而言,主要交易逻辑应该回归国内粮食供需面。考虑到再过不久我国秋粮即将丰收,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粮食开秤价格、相关主体购销心态、政策、天气等,都会对期货价格水平和发展方向带来一些指引,可多关注。